方剂以及家庭疗法对儿童近视的作用机理
儿童近视眼由阳衰阴盛,经络气血涩滞所致。早在隋・巢元方所著的《诸病源候论》中就有“目不能远视候"的记载。治宜扶阳抑阴,温补心脾肾阳气为主,兼以行气活血,养肝明目,则阴阳平衡,气血和畅,晶珠发光远近正常。神是生命活动的综合体现,《素问・移精变气论》曰:“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"。明・王肯堂所编的《证治准绳・杂病・七窍门》称本病为“近觑”。 现代医学认为:儿童近视眼是由遗传或后天发育不良使眼轴延长;或者由于睫状肌痉挛,使晶状体曲率改变等因素导致物像成焦于视网膜之前而形成。如秘要云:“此证非谓禀受生成儿童近视之病……盖阳不足阴有余病于火者,……治之在胆肾,胆肾足则神膏厚,神膏厚则经络润泽,经络润泽则神气和畅而阳光盛矣。”眼能得神,则目光炯炯,明视万物。神有其物质基础,它由先天之精生成,并需后天饮食所化生的精气充养,才能维持和发挥它的生理功能。
治则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。神光由命门发生,通过胆气和心气的升发运用而表现出来。肾为水火之脏,真火所藏。清・黄庭镜所著的《目经大成・卷之二下》始称“儿童近视”。目失所养致使玄府受损而神光不能发越,看近清楚,看远不清是本病的证候特征。因此,儿童近视眼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《目经大成》曰:“双睛近觑是生来,不是生来却祸胎。”门属于肾的一部分。肾阳虚(命门火衰),肾精不足,则神光不能发越于外,而拘敛儿童近视。现用扶阳益火之法,以消退阴盛来治疗。阳衰阴盛眼最重要的功能是视功能,中医称之为神光。神光者,火之用事,所以说“视力”是“火”的体现,如《审视瑶函・目为至宝论》曰:“夫火在目为神光。……神光者,谓目中自然能视之精华也。”
祖国医学认为:肾为先天之本,阴阳之脏,乃人体生长发育之源和眼内晶珠(晶状体)发光之根。阴阳平衡、气血和调,则眼之前后直径(轴径)不长不短,饱满丰圆,黄晶珠发光,远近正常,始无儿童近视之疾。方用益火增明饮(自拟方)。肉桂(后下)6~8g,黄芪20~30g,石菖蒲6~10g,附子(先煎)6~8g,枸杞子15~20g,仙灵脾8~12g,菟丝子15~20g,红花6~8g,炙远志8~10g,草决明10~15g,夜明砂6~8g。通常还可采用家庭治疗方法,常用有叩刺渗透家庭疗法。因此,历代眼科学者多宗“远视不明是无火”之说,如《审视瑶函・内障》指出:“目患能儿童近视而不能远视者,阳不足阴有余,病於少火者也,无火,是以光华不能发生越於远而拘敛儿童近视耳。
肝肾亏虚阴阳互根,久则相互影响,阳损及阴。即在轻度、中度儿童近视眼中,阳虚阴盛为主要病机。中医辨证为脾虚的患者多有心功能减退。有资料表明:心气虚的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2,3-DPG含量均值明显高于正常值,提示心气亏虚,血行无力,血液瘀滞,从而导致组织缺血缺氧。经络气血涩滞《内经》曰:“目者,宗脉之所聚也。”“十二经脉,三百六十五络,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,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睛。”方义方中肉桂、附子补火助阳为君药;黄芪补气健脾助桂附升阳化气;仙灵脾温阳益火补肾;草决明、夜明砂明目退翳与桂附相配则阳气旺神光足视物清晰,共为臣药;如果没有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,则会进一步发展为高度儿童近视。在高度儿童近视眼进程中,本质为眼底变性逐渐加重,眼轴不断延长,由于黄斑特殊解剖结构,在某病变过程中必定受损而出现出血、渗出等病理改变,严重损伤视功能。中医认为:高度儿童近视眼及其黄斑病变是以肝肾精血亏损为主要病机。综上所述:阳衰阴盛特别是心脾肾阳气不足,阳为阴侵,脏腑功能失常,以致光华不能发越于远处是儿童近视眼发生发展(轻、中度儿童近视)之本。
|